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讲明求仁斋记篇淳祐十二年十二月 南宋 · 蔡权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七六二、静轩公集
淳祐壬子春,权到将乐龟山先生,因与嫡孙杨道夫等取先生《求仁斋记》讲明之。
权曰:「古之学者求仁而已。
《传》曰:『放于利而行多怨』。
又曰:『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
衒鬻而不售,转而易业者,皆于利而怨者也』。
吾以『求仁』名子之斋,庶乎求仁必得而无怨也。
古之人所以求仁者,不亦难乎!
孔门之徒,问仁者多矣,而夫子所以告之者,岂一概而言欤!
有罕言以仁者,以仁道至大而言之不尽也。
故凡所言者皆求仁之方也,若夫仁则未之尝言。
其徒如由、如赐,虽曰升堂之士,至于仁,终莫之许也。
所谓求之之难,不其然欤!
学者试以求仁思之,以究古人求仁之方,将必有以得之矣」。
龟山先生为宝学省翁之祖,所建书堂深嘉而乐道之,既扁之以「求仁」,又述其义以为之记,所以勉进后人,求为学之意深且切矣。
然引而不发,则仁道之大,将安所用力耶?
朱子以心之德,爱之理言之,又曰当理而无私心,曰全体不息,详此十六字,而求仁之要在是。
学者于二先生受罔极之恩,诏之愈至,岂求之之难,果如先生所记云乎?
尝闻仁者心之理也,是理根于人心,用力于内者足以得之。
心不外驰,所存自熟,则仁在其中。
孟子曰:「仁,人心也」。
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
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
文公言:「说得来只是个存心,存心便是求仁,所谓求仁者不放此心而已」。
又曰:「尝存此便是求仁之方。
其静坐未接物之,此理湛然清明,及其遇事应接,此理随处发见,只要人常常提撕省察。
一息之间,存养久之,则是理愈明,虽欲忘之,不可得矣」。
释「仁远乎哉」章曰:「仁者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
放而不求,故有以为远者。
反而求之,即此而在矣」。
三复文公之言,则知求放心者,乃求仁之要法也。
学者求放心,其用力之要当何如?
亦曰敬而已。
夫子告颜渊为仁以「克己复礼为仁」,礼者敬之舆也。
仲弓问仁以「见宾承祭」为言,宾祭者敬之推也。
至于居处恭,执事敬,无非以敬为先。
敬则主一无适,自然操持收歛,心存不放,念念相续,私欲屏息,而仁亦存。
敬则常惺惺,自然体认涵养之功熟,人欲净尽,天理流行,而仁亦熟。
敬之于心,非有加也,惟整齐严肃,而心即在焉;
心之于仁,非相离也,亦惟心不外驰,而仁即在焉。
张子曰:「敬非有内外宾主之辩,敬在此而心即在此也」。
非心之外别有所谓敬也。
朱子谓:「须臾有间,私欲万端,心之所养者未熟,欲之害仁者随至」。
非心之外别求所谓仁也。
呜呼!
仁之德,爱之理,当理而无私心,全体而不息,仁之极功大矣,未有不自此心之存养充扩者始也。
诚于中,形于外,高明光大,接续不已,极而至于表里内外,远近精粗,无不该贯,心之妙用亦大矣,未有不自此敬之提省收敛、整齐严肃者始也。
先贤言敬只是一个心常惺惺便是,岂可指擎跽曲拳,块然在此而后为敬?
仁只是此心常在腔壳中为主,无私欲间断,则满腔子皆恻隐之心,是则心而敬自存,心存而仁自熟。
求放心即所以求仁,持敬即所以求放心,虽有次第浅深之不同,要其归则一也。
龟山先生尝问学者曰:「当孺子入井,其怵惕恻隐何故如此」?
学者曰:「自然如此」。
先生曰:「安得说自然了便休?
须是求其所自来」。
延平李先生每教人以静坐默识,体认天理,求至洒落处,然后理与心一。
二先生之教,深切著明,曰求其所自来,曰求至洒落处,无非直指其脉络以示人。
诸君子试合二说而求之,静以省察,而验仁道之从生,敬以涵养,而使仁德之自熟,则求仁之方过半矣。
权过庭,知省翁为考亭及门之士,读《求仁》一记,知省翁源委之所自。
因拜先生宅之,登观所记「求仁」之斋,即所见而信所闻,蒙诸同志不鄙晚学,贤令君以教化为尚,屈临见示。
顾权先公以与朱文公相对榻论道,被谪死远方,权安敢复强聒而为饶舌者哉!
仰惟先生载道之南,所以私淑邑里之学非一,而理精义微,无过于「求仁」一记。
诵其书,升其堂,如见其人。
且衣冠衿佩之士,衎衎济济,蔼然忠厚气象,益信前哲流风善教之犹存,敢不诵所闻,以相切磋。
富贵利达,无足留恋,百事纷来,与化俱往。
独有义理一途,与天地通,诸君子其亦加之意焉耳。
淳祐壬子冬大寒日